并不是网贷害人,而是本来这块贷款领域就是高风险的领域。
我们都知道全中国大部分贷款来自银行,你要信誉还过得去,银行给个几万额度应该稀松平常。即使你要买什么,不管消费贷还是供应链贷,银行总能贷上点。如果你从银行贷不出来,那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你的信用银行看不上,感觉有风险。
你看,市场就是个势利眼,如果能在银行得到贷款,谁也不去网贷,如果去网贷,恰恰说明你还款上面有难度。因为网贷利率一定比银行要高。
在诺贝尔奖得主写的《贫穷的本质》这本书也在说小额贷款这件事,印度小摊贩每天赊账进水果,日息4.6%,注意是日利率。为什么穷人借钱这么贵,还没人借给他们?因为银行光搜集你的信用信息都累死半条命了,而你贷款少意味着银行得到的利息也少,未来追讨债务人身体灵活,银行催收可是要通过法律渠道或者资产公司,很可能就被赖掉了。所以单个人的利息成本就上升了,银行觉得小额贷款利率高一点,万一有人不还,可以成本均摊。
再加上,一开始网贷中的P2P本来平台就是不管的。P2P的本意是peer-to-peer,翻译过来就是个人对个人,平台干嘛的?平台撮合的,张三不认识李四,但是张三想要借钱,李四想要收入,那么平台撮合。但这事真的难办。银行也做中间业务,比如理财产品,但是之前理财产品就是刚性兑付,你说这个不是银行的业务,但是一旦理财不行,用户又找不到上家,就直接找你银行。
同样的事,的次贷其实也一样。信托将大家的债都打包成信托产品,就好像理财产品,感觉金融机构不用负责,但雷曼兄弟还是倒了。
金融业这些聪明的中间业务,无一例外最终都影响到平台的信用。因为平台在提供信息的时候双向不对称,为了多成交,债权债务双方都有点上当受骗的感觉。于是这个债务责任就逐步平移到了平台手上。平台开始需要降低自己平台的违约率。怎么降低?有人就做起了资金池,这个手法很熟悉,就是平台自己借进来钱,然后如果有违约,这笔钱先顶上,然后平台去追讨。
再后来,这部暴力追债有上新闻了。
所以这件事本身就难办。本来到网贷平台借钱的人,信用状况就不是很好,再加上几个违约叠加,平台有意无意的都搞起资金池,最后暴力追债。一条龙作死完毕。
说白了还是个人借贷市场不规范。以前是熟人借贷,如今钢筋混凝土的城市人情味一般,大家互相信任就少。平台虽然想赚这笔中介费,但是又是高利率要求,又是低风险要求,这么大的饼是不会掉下来的。最终尘归尘土归土,退潮才知道裸泳。
也许,该有个人破产制度的进一步落地。
也许,该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档案,方便网贷公司查阅。
也许,还是需要监督管理。
总之,这是个还没成熟的行业。
最后说说支付宝和借呗为什么不出事。你把他们都当做银行,你就了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