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征信本质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3-08-18 19:51:53 来源:网络投稿

有人称2015年是中国“市场化征信元年”,那么今年已经是“市场化征信”的第三个年头了。同许多关心国家征信行业发展情况的人一样,我很想知道过去这两年“市场化征信”究竟做得怎样。

过去两年里涌现出不少征信公司。根据源点信用网站的消息,到2015年11月底,在央行备案的企业征信机构已经有137家;排队等候申领个人征信牌照的企业数量虽然没有正式的数字,应该也不少。笔者也注意到“市场化征信机构”开拓出许多服务“场景”,借雨伞、借充电宝、租自行车、租手机、租房、租珠宝,看病、住店,社交、婚恋,还真不少,但这些“场景”似乎与“征信”没多大关系。

然而“市场化”的征信机构在信贷征信方面究竟交出一张什么样的成绩单呢?笔者不久前看到最新一期世界银行年度《营商环境报告》,报告称,2015年全年我国“市场化”的征信机构从零起步,实现了21.3%的成年人口覆盖率。这就是说,在仅仅一年时间里,我国“市场化征信机构”就为大约2亿国人建立了信用档案。这个数字听起来惊人地大,因为即便是在传统金融信贷机构发行信贷产品的高峰年代,每年能够引入的无信贷历史客户数量也不过2千万。如果真的能达到这个成长速度,我们的“市场化征信机构”应可以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达到央行征信中心花费十年时间才实现的业务规模,国家“普惠金融”目标的实现也能“指日可待”。

应该说,五花八门的“征信场景”频现,干扰了征信监管部门的注意力。“市场化征信机构”的一项重要使命是帮助没有信贷历史的人建立信贷历史。“场景”能不能助力于实现这个使命呢?我们不妨回到许多年前关于“替代”信用信息的理论研究和业务实践去看。即便是明显具有“信用”特性的交易活动,不同类型的交易活动对信贷信用评估的参考价值也并不均等。一般而言,与信贷交易活动“相似”程度越高的信用交易活动,所产生数据的参考价值越大。一些研究显示,消费者往往会优先偿付那些一旦发生逾期对其利益损害最大的债务,例如直接影响到其生存的债务(一项针对美国消费者的调查显示,电费和房租事实上是消费者最先考虑的债务)。因此,没有按期归还所借用雨伞的消费者未必有更大的贷记卡违约风险,反之则反是。房利美公司是美国房贷二级市场的核心企业之一,其在制定“替代”信用数据使用规则时禁止用“替代”信息“洗白”信贷记录中的不良信息,且将各种“替代”信用信息分成三个不同等级,特征上越接近于信贷交易活动的“替代”信息越具有可接受性。从这个逻辑上看,那些不涉及消费者“重要利益”的信用活动“场景”,所产生的数据对于信贷信用活动的借鉴意义不会太大。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