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8-18 19:51:53 来源:网络投稿
银行以及各类信贷发放机构在审批贷款上是需要时间的,1月1日申请贷款,最终贷款审批下来可能是1月10日,再办理完成抵押等手续,最终钱下来可能是1月20日。在这个过程中,如果1月1日在A银行查了一次征信申请贷款,1月5日又在B银行查了一次申请贷款,1月10日去C银行的时候,C银行的信贷人员就会很纠结,个人征信上已经有了两家银行的查询记录了却没有贷款发放记录,C银行就完全不能确定A跟B银行之前审批的贷款有没有放下来。如果贷款审批下去才发现AB银行都放款了,C银行放款后借款人的负债总量就超了。
所以,如果个人征信上有很多条不同银行的贷前审核查询记录,信贷审批机构会认为你正在不同的银行申请贷款,而贷款审批跟征信上体现出这笔贷款信息的时间差导致了谨慎的信贷机构会拒绝发放贷款,只有在确认之前的银行没有发放新增贷款后才会重新进行审批。
网贷及民间机构也要查询征信进行风控,个人征信查询过多的借款人也会被警惕
相比较银行的机构查询,个人查询的次数过多的负面影响更大一点。
目前很多网贷、民间借贷的风控水平一直在提高,也开始查看个人征信作为风控判断的必要条件之一。但是中小网贷和民间资金不像银行这种类型的机构一样可以从央行获得合法的接口。没办法通过正规渠道获取征信,只能要求借款人自己去央行查询。
所以,个人征信查询过多意味着可能借款人在民间机构借钱。而涉民间借贷跟涉网贷的客户在信贷体系里就属于高危人群。
理解了这样的逻辑,我们就能发现,如果半年前多次查询征信,对于银行等信贷机构来说,负面影响就小很多,甚至忽略不计,当时的查询有没有转化成贷款已经可以从征信上看到了,半年前的查询对现在贷款审批的参考价值较小。
新版征信缩短了信息更新的时间,多次查询的负面影响减弱,但是依然不要过于高频查询个人征信
最新的征信规定里,对于新发生的业务要求第二天就上传,这样就可以防止部分借款人利用征信显示滞后的漏洞在不同机构重复借款。但是,这个补丁依然不能解决2个核心问题:
递交贷款申请跟贷款审批通过最终放款的时间差依然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