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养老金数额已经完成了17次增长,每次养老金增长都允许有几个百分点。人力资源和社保部公布了一份方法,称2022年将继续提高养老金标准。养老金上调后,工作年限为40年、30年、20年和15年的员工分别可以增加多少养老金?
在这里,有三种调整养老金增长的选择。大多数人认为,调整后收到的养老金应该用现有的养老金数额乘以养老金增长百分比(目前养老金增长百分比为4%)来计算。底线显示,这种计算方法没有反映公平原则,是错误的。假设一个人每月有10,000元的退休金,另一个人每月有1,000元的退休金。用养老金数额乘以养老金增加的百分比,养老金数额为10,000元的人的养老金增加额将比后者大得多。这一结果显然是不合理的。
因此,我国制定了三种增加养老金的方案:固定调整、挂钩调整和清洁调整。调整方案因年龄和地区而异。
1. 配额的调整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固定利率调整的特点。统一费率调整的最大优点是它是公平和公正的。统一调整是指在统一的标准下,对你所在地区的退休工人的养老金数额进行调整,以实现同步增加或减少。例如,在一个省,不管其他任何因素,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同时增加50元。40年、30年、20年和15年的服务年限都按相同的金额进行调整,养老金也按相同的金额进行调整。由于固定调整的数量大,资金量大,分配给每个员工的具体数额也相应减少,大约为100元。
2.连接的调整
联动调整的主要优势在于它具有多缴多得的原则,类似于现行养老保险制的原则。联动调整将与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缴费年限以及退休人员的个人账户有关。缴费期越长,缴费额越高,个人养老金账户的最终金额也越高。如果某位养老金领取者按最高养老金缴费率每月缴费,并缴费40年。另一位退休员工按最低养老金缴费率缴费15年,比前者短。
即使临时养老金调整率为4%,后者在联动调整后得到的养老金数额肯定会低于前者。可以得出结论,指数化调整与居民的缴费时间和数额有关。
3. 倾斜度调整
倾斜调整与前两种方案不同的是,这种方案调整在中国没有统一的实施模式,不同地区的实施模式也不同。在一些地区,调整是基于65岁,而在其他地区,调整是基于75岁。
在一些省份,将有十年的间隔,65-75岁有一个调整间隔,75-85岁有一个调整间隔。调整间隔被缩短为5年,因为有些人认为年龄范围很大。
斜面调整不仅包括老年人,还包括残疾老人等,他们将享受更多的福利。同时,如果退休员工没有达到相应的年龄,他们将不能享受这一法规。如果你想知道养老金调整后你能得到多少钱,你首先应该知道计算养老金的公式。当地基本养老金和居民个人账户金额之和,就是居民每月可以获得的养老金数额。
养老金的具体计算公式为:某地区上年度退休人员平均工资×(1+个人缴费工资指数)÷2×缴费年限×1%。居民个人账户的养老金计算方法如下:居民养老金账户的金额÷养老金支付月数。
居民个人缴费的工资指数=当年的工资数额÷当地上年度的平均工资。养老金的支付月数将根据退休年龄而有所不同。如果一个退休员工50岁退休,支付给他/她的养老金月数是195,那么60岁退休的员工支付的养老金月数是139。
知道了上述公式,就可以计算出居民在退休时能得到的养老金数额。假设某居民退休时,前一年在某地区的平均月薪为10000元,个人缴费支付比例为1.3,缴费时间为15年。利用该公式,退休员工的基本养老金数额为10,000×(1+1.3)÷2×15×1%=1,725元。
如果居民每月支付1000元人民币的养老金,并支付15年,那么居民个人账户的养老金数额可以用公式计算为:1000×12×15÷139=1295元。最后,该居民将获得每月3020元的养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