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我国实施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按照规定,实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前的缴费年限作为视同缴费年限。很多人会疑惑,视同缴费年限和实际缴费年限期间的社会保险费会有什么不同呢?
我们在计算养老金时,基本养老金主要包括三部分,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另外国家还建立了补充养老保险机制——职业年金。
第一,过渡性养老金,主要是针对实施养老保险制度以前的视同缴费年限计算的一部分养老金待遇。一方面是对过去退休待遇的衔接,另一方面也是对由于过去视同缴费年限,期间没有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职业年金的一种补偿。
过渡性养老金的计算公式一般是: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本人的视同缴费指数×缴费年限×1%~1.4%的过渡系数。
社平工资每年都不一样,一般来说退休越晚,养老金待遇越高,但主要还是跟退休时间确定的社平工资有关。
第二,本人的视同缴费指数,主要跟退休前本人的职务级别、岗位薪级等因素挂钩。只要提升了本人的职务级别,相应的视同缴费指数也会提高,并不是说未来永恒不变的。像山东省主要包括职务、岗位指数,级别、薪级指数,调节指数三部分
需要注意的是,视同缴费年限也会计算基础养老金。基础养老金的缴费年限,包括视同缴费年限和实际缴费年限。基础养老金的平均缴费指数,是包含了实际缴费指数和视同缴费指数,与缴费年限的平均值。
第三,实际缴费指数和视同缴费指数的不同在于,视同缴费指数是根据视通缴费指数表查找出来的,实际缴费指数是按照参保缴费当年的缴费基数÷当年的社平缴费基数计算而来。
第四,实际缴费年限和视同缴费年限的另外两项不同,就是实际缴费年限会有个人账户养老金和职业年金。
个人账户养老金是按照缴费基数的8%每月记入个人账户余额,未来退休时根据个人账户的余额计算形成个人账户养老金。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里的余额用于支付个人账户养老金,如果领取完毕了,国家会同统筹基金中拨付等额的个人账户养老金,确保退休待遇不降低。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记账利率每年有人社部统一公布,一般在6%~8%之间。
职业年金是按照个人缴费基数的4%划入职业年金个人账户,由专门的基金管理公司负责投资运营。用人单位应当是按照缴费基数的8%缴纳单位部分,一起进入职业年金个人账户。为了减轻地方财政压力,国家允许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职业年金单位部分可以记账,等待职工退休时再拨款做实。相应的职业年金个人账户也有记账利率,由国家统一公布,一般在4%~4.5%左右。
总体来说,实施养老保险制度以后,对于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待遇的计算,确实有很大的改变。但是,视同缴费年限只是对以前退休制度一种过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过渡会逐渐消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