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人这一辈子可能都是工作了几十年,到退休养老金却各不相同,产生的理由也是复杂多样的。让我们看一下有几种可能会导致同样工作30年别人领5000元养老金,而自己只有900元。
第一,缴费基数的问题。
养老保险的基本原则是多缴多得、长缴多得。相同缴费年限下,缴费基数越高,退休待遇就越高。
目前,我们的养老金待遇主要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相应的计算公式都是全国统一。
(1)基础养老金=退休时上年度当地的社会平均工资×(1+本人平均缴费指数)÷2×缴费年限×1%。
(2)个人账户养老金=退休时个人账户的余额÷退休年龄确定的计发月数。
如果我们按照60%的基数缴费,每缴费一年退休可以0.8%的退休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的基础养老金;如果按照300%基数缴费,基础养老金可以领取2%的社平工资。
个人账户的余额是按照缴费基数的8%划入,缴费基数越低,个人账户的余额就会越少,产生的个人账户养老金就会越低。
同样缴费30年,确实养老金能差三四倍。
第二,缴费年限的问题。
同样工作30年,退休了感觉养老金不同。可是参加工作时是什么情况呢?在过去,国有企业招聘,有劳动合同制正式工,也有临时工、农民合同工等等。大家的身份待遇不一样,最终会导致参加养老保险的差异不一样。
有的人自始至终就参加了养老保险,尤其是国家在建立养老保险制度以前就参与了试点。在国家建立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养老保险制度以前,相应的缴费年限由于缺少个人账户养老金,可以计算过渡性养老金的。过渡性养老金,往往与社会平均工资挂钩非常划算。
其实按照养老金计算公式,按照最低基数缴费15年,刚退休养老金待遇真的只能领取八九百元。而实打实的缴费30年,平均缴费基数包括社会平均工资的话,退休养老金也能拿到五六千元。
第三,退休地点的问题。
由于一些单位用工关系的隶属不同,可能一些单位会在不同的地方参加社保。这种情况下就会涉及到在不同地方退休的问题。如果在不同的地方退休,使用的计算养老金的社会平均工资是不一样的。北京市的社会平均工资最高,2019年使用的是9262元,而山东省目前只有5000多元。如果都用来计算基础养老金和过渡性养老金,实际上会产生很大的差异。
除此以外,这地方的缴费基数是跟当地的社会平均工资相挂钩的,自然也比较高,因此形成的个人账户养老金也会较高一些。
第四,保险种类的问题。
在我国实际上是有两种保险,一种叫做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是我们在企业工作参保时的保险。另外,一种叫做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以个人缴费和国家补贴为主形成的养老金待遇。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养老金待遇也包括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不过基础养老金是国家补贴的费用,一般只有100~200元,全国最低标准是88元每月。那经济发达的地区基础养老金更高,像北京市是800元,上海市是1010元。
这种养老保险个人缴纳的费用全部进入个人账户,一般是按照每年一百到几千元档次自由选择缴费。职工养老保险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的话,每年至少需要七八千元,如果是较高基数,一年甚至能够达到一两万元。
如果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退休待遇往往要低得多,主要看你选择的缴费档次了。如果你的缴费档次低,退休只能领取两三百元也是正常的。
所以,产生养老金差异的问题很多,其实最主要的还是缴费基数和缴费时间的差异问题。如果说我们在企业工作,用人单位一直没有给缴纳保险,还是建议抓紧向劳动监察或社保征缴部门维权的好,毕竟这是直接关系养老金待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