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保险公司借李文亮医生的离视乎有炒作之嫌,但我其实并不排斥保险,对于借国难之势营销的行为大家肯定有点反感,保险条款中对于意外的定义中,曾经对于天灾人祸下不可抗拒因素的自然灾害是不计免赔的,但5.12汶川地震时,很多保险公司却抢着赔偿,救援的队伍里,除了救援人员,也多了各保险公司的理赔人员忙碌的身影,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是对社会做有意义的事情令人敬佩的,至于炒作之嫌就不做评判了。
2月7日晚,中国人保在官微发布消息,得知武汉市中心医院眼科医生李文亮,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工作中不幸感染去世消息后,中国人保立即启动快速赔付,根据前期制定的保险保障方案,于当日将80万赔款支付给其家人,其中,人保财险赔付50万元,人保寿险赔付30万元。2月8日,中国平安向澎湃新闻表示,公司对李文亮医生的不幸去世表示惋惜和哀悼,并将立即履行此前无偿对疾控和医护人员的专属保险责任承诺,尽快为李文亮医生家人送上50万元救助金。
保险本身并没有什么错,但在销售的环节中,用风险恐吓诱导销售的方式是错误的。
我最近听到这样的声音:疫情是最真实的放大镜,人与人的差距就是这样被拉开的,在不能出门的时间里,很多人暴露了平日里看不到的特性。有些借机炒作,有些是真心奉献爱心!人们的极端斯坦理论往往会错误的估计分正常的的事件,这正是保险公司赚钱的原因,我们通常对未知的事件产生不自信,对不确定的未来产生恐惧,因为未来的风险是不可以预测的,人们的大脑喜欢简单而非复杂、具体而非抽象、有因果关系的东西,所以人们对一件事情加入自己的思想来简化、具体化、因果化,而不是对原始真相原汁原味的描述,我们过多的关注了风险的事件,譬如911事件、2008金融危机、汶川地震等,有些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如孩子教育、养老支出等,但有些杞人忧天的风险实在是可有可无的,有保险意识固然好,但不要被放大的风险恐吓到了自己,才是正确的做法。
人们往往喜欢炒作,譬如某人有困难了,大家帮是好事,但大量的捐款给到一个人的身上就有些过了,以至于有些人拒绝捐款,只要自己过得去就行了,承受更多不必要的功酬就有负罪感了,任何事情,用平均斯坦的理论去看待就好。
我认为应从保险理赔的积极方面去理解保险责任的信誉问题,不应该利用炒作去争取极端斯坦理论下的诱导作用去迷惑消费者,我们也不能被未知的、几乎不可能发生的小概率事件改变我们固有的预测理论体系,这样也许会让你在经济上很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