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东北频繁上热搜,讨论东北的文章很多,后台也有老铁问我怎么看这个事?
作为一个东北人,讲真,东北经济衰败的主要原因,是缺少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比国有经济好的地方在于,能带来就业,能让体制外的人找到存活的空间,追求效率,讲究规则。
民营经济在激发社会活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而东北恰恰是因为国有经济比重过大,使得民营经济缺乏生长环境。
之前,看过一组数据,说黑龙江养老金亏空232亿。一部分原因也是由于国有经济比重过大…
东北建国后搞重工业,工人阶级多,大国企多。后来经历下岗大潮,但这部分人退休后也要养老。
下岗了你不管这帮人了能行?人家可是年轻时就在企业里出过力了,半辈子都给了企业。企业只能用养老金作为补偿。
但当时很多企业都破产了,政府将原企业负担的退休金转为社保,加大了社保的压力。所以,东三省养老金缺口大,也很正常。
其实,养老金亏空,不单单是东北面临的难题,全国普遍存在这个问题,原因又是什么?今天和大家唠唠这个事。
01
前一阵紫霞看了个数据,2017年,中国出生了1723万人,比2016年下降了63万。
2016年是全面二胎政策实施的第一年,也就是说,政策开放后仅两年,中国的出生人口再次掉头向下。
人口出生率向来都是和经济成反比,看看穷国和富国之间的出生率差距就知道了,只要中国持续经济增长,新生儿的出生率下降就不可避免。
出生率下降是难以逆转的趋势,对于我们而言,最大的影响就是养老问题了。
所谓的养老金,其实只是个数字,真正有价值的,是转移支付。
也就是说,当代人把他们的产品和劳务提供给本代的老人,然后当代人老了后,享受下一代的产品和劳务。
这一切都是以缴纳养老金和领取养老金来实现的,但本质上,养老金是虚的,我们要的是产品和服务,比如食物、护理服务、抑或是生产制造服务。
我们今天提供给老人的产品和服务,是无法将他们保存下来,老了之后供自己使用的。
所以,等到自己退休后,还能不能享受同样的服务,就要取决于人口结构了。
如果现在老人少,劳动人口多,那么自然没问题,中国目前的养老金替代率很高,退休之后能轻易保持退休前的生活水准。
那么当中国的出生人口节节下降,劳动人口逐渐减少,对于目前的工作人口,退休后很难保持退休前的生活水准,更别提能得到当初自己付出的同等产品和服务了。
另外,现如今物质丰腴,普通人的营养摄入更均衡更充分,因而寿命普遍得到明显提高;医学技术突飞猛进,就算得病了,治愈的概率也在不断提高,所以人的寿命一定越来越长。
总的来说,生育率走低,老龄化严重将严重影响我们未来的晚年生活。
02
怎么解决呢?
尤其是对于那些笃定不要孩子,或因为穷而不敢奢求孩子的年轻人,30年后的养老生活,真的就一片灰暗了吗?
唯一的办法就是寄托于科技爆炸。
回想1987年,大陆人第一次通过港片知道 “大哥大”,当时一台要2万元,还有入网费6000元,折算到今天人民币的购买力,相当于200多万,而现在买一台智能手机只要几百块…
所以,我相信科技会进步,我也相信等我们老去之后,一个劳动人口能制造的产品服务,能两倍于我们这代人,即使劳动人口减少了一半,我们也能享受和本代老人一样的养老服务。
当然,如果人口不减少,科技爆炸导致生产力翻倍,那我们的生活就更好了,就好像本代老人的养老生活,甚至比他们年轻的时候生活的还要好,因为现在中国的生产力远不是三十年前的中古能比拟的了。
我相信未来是美好的,这个国运,我赌。
回到投资理财上,我还是会顺势而为,抱紧国家大腿,持续不断的定投指数基金,比如沪深300和中证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