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动员部署会议的召开,意味着国家6部委的联合行动全面展开。 对于养老服务业发展来讲,要破解床位‘空置率’问题,出路正是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和补短板。
全国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动员部署会议的召开,意味着国家6部委的联合行动全面展开。对于行业来讲,正是加快优化结构、增加有效供给、解决‘空置’问题的好时机。 在研读了民政部部长黄树贤在动员部署会议上的讲话之后,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医养结合分会会长卓永岳近日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怪相:养老床位空置率呈上升趋势
国家统计局2016年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上年增加886万,达到2.31亿,占人口比重为16.7%。其中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增加了617万,达到1.50亿,占总人口比重也从10.5%上升到10.8%。
随着人均期望寿命进一步提升,老龄化加剧不仅体现在总量上,还体现在高龄人口比重的增加。对此,卓永岳认为, 从总体需求看,中国目前的养老床位应该还有不小的缺口。
卓永岳引用民政部、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经许可登记的养老院共计有2.8万家,床位数为680万张,比2015年增加10.2万张。按照2016年底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基数2.3086亿计算,每千名老年人拥有的养老床位数为29.5张,这比2015年30.3张的数字还略有下降。
他表示,国家《民政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要求到2020年每千名老年人口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5至40张。即使按照保守估计的2.42亿老年人口基数预计,2020年中国养老床位需求数量也将达到847万至968万张。
但一个近年来广受关注的 怪相 却是,在一些养老服务机构 一床难求 的同时,养老床位空置率却呈现上升趋势。据民政部调查, 十一五 期末(2010年)约为21%, 十二五 期间的2014年上升至48%, 十二五 期末的2015年则超过了50%。
缘由:多因素导致 宏观不足 与 微观过剩 并存
这种 宏观不足 与 微观过剩 并存的怪相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卓永岳认为,既有正常的 产能释放周期 因素,也有供给与需求错配的原因。
首先是 产能释放周期 因素:2013年9月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这是中国养老服务业加速发展的一个标志性文件,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力量进入养老服务业。养老服务机构纷纷依托规模化、连锁化做大做强。数据显示,2014年一季度全国养老床位数量为584万张,2016年底与之相比增长了16.44%。
但是床位只是养老服务机构的基本硬件条件,真正发挥其为老年人服务的作用还需要专业的团队以及各种配套的软硬件条件,同时还需要时间的积累。在经营管理状况良好的情况下,500张床位左右的养老服务机构入住率超过80%一般需要3年,床位超过1000张的大型机构则需要5年左右。
另外,人力资源匮乏也掣肘了养老床位 产能 的释放。民政部估计全国仅养老护理员缺口就达1000万名。同时随着医养结合成为养老服务业的主流,全科医生、康复师、心理咨询师、营养师等各类专业人才也变得更加 抢手 。
卓永岳分析,除了上述 产能释放周期 ,供需错配也不容忽视:其一,医养结合应该是包括老年人保健-预防-治疗-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的综合性、连续性服务体系,但是目前具备这一完整体系的养老服务机构并不多,特别是能够专业、规范地提供失能失智照护、安宁疗护等服务的机构更加缺乏。其二,和医疗系统推行 分级诊疗 相类似,养老服务也需要分级、分区、分类布局,但是目前老年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康复医院、残疾人专业康复机构、护理院等机构数量有限且地区分布不均,这也导致了 一床难求 和 过剩空置 并存。其三,养老服务业是一个要求投资者和经营者 耐得住寂寞 的低利润甚至微利行业,近年来不少上市公司、房地产商纷纷将养老服务业当成新 奶酪 大举进入,主要目标市场也定位在高收费、高利润的 中高端人群 。以赚快钱为目标的 一哄而上 自然会导致供大于求。其四,养老地产和 候鸟式养老 相结合的旅居养老近年来发展较快,但近期而言多数中国老年人不会远离故土安享晚年。
对于养老服务业发展来讲,要破解床位‘空置率’问题,出路正是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和补短板。 卓永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