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鹿晗恋爱险」火爆网络,随后,保监会(现银保会)表态称,经核实,公众人物「恋爱险」并非保险产品,不符合《保险法》规定,也不是由保险机构开发和销售。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了解相关报道,在互联网平台销售的「鹿晗恋爱险」,一定期限内公众人物是否保持恋爱关系为赔付条件。这种产品,没有任何条款合同为依据,也未有任何法律效力,消费者购买公众人物「恋爱险」,会面临缺乏法律保障的风险。
这类东西有点像赌博,纯粹买定离手,庄家都不知道是谁。但是我们知道有些保险公司也开发过「恋爱险」,有条款合同为依据,仔细阅读后你会发现,赔付条件很苛刻,因为那笔赔付并不好拿,奇奇怪怪的保险产品,之前被监管部门批评过了。
互联网保险,在这两年崛起,靠流量大的终端和平台为入口无孔不入,根据自己工作中收到的一些反馈和一些经验,给大家分享一期你所需要注意事项。
一、你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1、监管资质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互联网保险的发展,开始解决了一些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让一部分不错的保险产品让大家看到,同时也让大家对风险保障有了较大的认知,对不同的保险公司有了一个了解,这个行业信息壁垒逐渐开始打破,这本身是好事,有竞争才能让这个行业被大家熟知。但是有光明的一面就有黑暗,违规行为层出不穷,就像很多人骂一些保险代理人素质不齐、通过欺骗、诱导消费者,这一幕只不过从线下搬到了线上而已。
有人问我XXX保险平台怎么样?他们看起来很专业的,还有各种保险评测呢?
我的回答是:
(一)看是否具有保险经营资质的互联网公司
保监会(现银保会),之前明确指出保险机构不得与未获保险经营资质的互联网公司开展业务。现在我看了一圈一些「科技信息」、「文化传媒」、「投资咨询」等各类主体的互联网公司都在经营保险,显然大部分是违规经营或打着监管的擦边球。
当你在互联网平台看到一些保险时,验证一下是否具有正规的资质,有些互联网公司不具备保险经营资质或保险经纪公司经营资质。当你受到诈骗、或者被忽悠那时通常为时已晚。事先验证一下,防范于未然嘛!
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信息披露:http://icid.iachina.cn/你可以查到具有保险经营资质的互联网公司
(二)相关产品是否有披露和备案
无论你是在手机端,PC网站、微信公众号、各类APP上看到的保险产品,保监会(现银保会)都有相关规定,保险公司要在官网披露合作的第三方网站以及合作的产品,消费者在某些平台购买的时候,可以去查询下相关产品是否有披露和备案。
保险产品作为一个金融产品是严格受到监管的,有些问题,在监管滞后的情况下,先给你们提一下醒,也是很好的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样还是在中国保险行业协会: www.iachina.cn 查询。
保险产品也是有「假货」的,有些是无任何资质的平台,弄了一些所谓的保险产品,那这些保险产品是无法在保险公司查到的。所以大家要提高警惕!遇到这样的情况,请谨慎购买。
总结:
无论平台是否打着专业的旗号,还是「测评」和「评测」都脱离不开两点:
①是否具有保险经营资质的互联网公司
②相关保险产品是否有披露和备案,更重要的一点是条款看清,条款看清,条款看清。
一个既然打着专业旗号的平台,为什么不合规经营呢?之前就发生过,一家「信息科技」公司在销售的保险产品过程中,客户身体是否健康,这方面产生了误导,就是「带病投保」了,这件事被传播了。最后保险公司拒赔,这件事就产生纠纷。
具备以上两点了,无论他们用何种营销方式,反正都具备了一定的安全性。
2、从业资质
行业诟病太多,本身就已经不专业了,现在各路营销号都满天飞,如果内容是正确的东西,那没有啥错,但是很多也是充斥着误导和欺骗。都说保险行业有三大怪:兼职的比专业的牛逼,精算师满地走,收入能喜提XXX了,各种包装和人设。不这样搞,有些保险公司难为维持它庞大的体量。
就像你问二宗有相关资质吗?那这是肯定的,等考完高级寿险规划师再显摆下吧!
我们说线下的有些有销售资质的业务员都不专业,还是假装专业的没资质的从业人员呢!因为当这些信息核实过了之后,万一发生一些情况,有理有据,可以追溯。举个例子,被XXX误导了,你也可以进行投诉他。否则哪里说理去,人家又不是从业人员,顶多他违规了。
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带病投保」有些人想销售出去,没问你身体情况,或者说没事的不用告知,最后发生风险需要理赔了,被保险公司查到,这就产生纠纷了。每次我写的文章,底下有人跟帖说,保险公司两不赔:这也不赔,那也不赔。我真想替保险公司洗洗白,但是它挺黑的就不洗白了。真的属于弱势群体,有人住过院,即使知道买不了保险,宁愿打一次官司,也要买上。因为他知道以后是怎样的情况。
所以,我收到的留言或者咨询说,有啥好产品推荐下?没这回事,你的身体状况怎样?不是你想选择保险产品就能选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