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会“谈险色变”?

发布时间:2023-08-18 19:51:53 来源:网络投稿

很多人听到保险,第一反都很反感,认为保险是骗人的。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点:

1、部分保险销售人员不专业,导致投保人不清楚自己买了什么样的保险,不知道哪些赔哪些不赔。

保险销售的准入门槛比较低,很多保险销售人员,培训几天就开始上岗工作。很多东西自己都还不清楚,就开始给客户推荐保险。

这样带来的最大问题,就是销售们根本懒得去搞懂那些合同条款。不是说要达到精算师那种专业程度,就是最最基本的哪些赔哪些不赔,都说不清楚。

也就导致很多人不知道自己买了些什么,以为只要生病就可以无条件理赔。

比如买了重疾险,小病住院就去申请理赔,却不知重疾险理赔是有特定疾病限制的;

买了医疗险,住院后报销时,才知道还有免赔额一说;

本来想买保疾病类的保险,结果在销售人员的推荐下,买了理财保险,生病了发现用不上,等等。

结果就自然而然的认为,保险是骗人的,一到理赔就会找各种借口拒绝理赔。

而实际上是因为,我们在购买时,自己没有弄懂保险内容,销售人员又没有跟我们讲清楚理赔条件,让我们对自己买的保险有了错误的认识。

不是保险在骗人,而是人在骗人。

当然,我也知道很多专业的保险销售人员,如果能够在买保险时遇到专业的销售人员,肯定是会减少很多误解和纠纷的。

2、保险条款过于复杂,普通人很难看懂,投保时也是糊里糊涂,并不清楚理赔标准。

保险行业算是一个成熟行业,合同上白纸黑字的条款,其实会有它的道理。

比如合同中的“责任免除条款”。就是先讲清楚什么情况下不赔,不给犯罪、自毁之类的极端行为留下口子;

再比如健康类的保险,都要先做一个健康告知,也是为了防止骗保;

再比如重疾险的重疾定义,哪些重疾能赔?达到什么标准能赔,也都会一一写出来。

但是,这么长的合同,普通人很难有耐心和能力一一读明白。

比如重疾险中的重疾,有些是做个某个手术才赔的,并不是所有的病只要确诊就可以赔的;

比如意外险能保的“意外”事件有特指——“外来的、突发的、非本意的、非疾病的”,所以酗酒、中暑、高原反应、非集体性的食物中毒是不赔的。

但如果我们没有弄懂条款,就会导致理赔纠纷,认为保险是骗人的。

好在如今保险可以在网上投保,整个产品逻辑都变得很不一样。但凡用户看不懂的,就直接划过去了,越简洁明了的保险产品,变得越有优势。

我找了某个互联网渠道专属的定期寿险健康告知,横竖就这4条——

是不是很清晰了?

敢出现霸王条款,有一连队的保险测评KOL正愁没选题呢🙂看到那些大公司的所谓“开门红”年金险,都是怎么在网上被吊打的了吗?

3、关于理赔,大多时候,我们只记住了那些拒赔的案例。

其实理赔方面,起码在健康类保险的理赔上,我觉得公众是有点误解的。

之前看到过江苏保监会的一份资料,52%的拒赔是因为被保险人未如实告知既往病史,27%属于条款约定的除外责任,12%属于不符合条款约定的保障范围。

也就是说,发生拒赔最大的原因是,在买的时候时,投保人就存在误解产品或者存在疏漏、隐瞒的行为。这可能是由于投保人的故意隐瞒,也有可能是相关宣传的过度和误导。

其实从保险公司的角度出发,应该是有强烈意愿提供理赔服务的——不然以后谁还来买保险?他们靠什么活下去?

只是对公众来说,可能10个理赔中赔了9个,大家却只能记住那1个被拒赔的。

总之,对于保险而言,大家还是有误解的,如果互联网保险可以改善前两点关于销售和条款的问题,那么理赔方面的纠纷,逻辑上讲也会减少很多。

阅读全文